隘寮地區的開發與變遷 葉錦城
地名的由來 「隘」是險要的地方,「隘寮」則是於關隘要地所搭建的屋舍,以供人員駐守之用。早期漢人在沿山一帶拓墾,為了防止原住民的攻擊,便於關隘要地派員駐守,一旦發現原住民蹤跡,立即發出警訊,好讓大家有所防備,以有效維護地方的安寧。清乾隆40年(1755)台灣知府蔣元樞,為防範傀儡山上原住民,於隘寮溪口設立關隘,稱為雙溪口隘,撥派阿猴社的熟番(即平埔族)前來駐守,於是當地逐漸拓殖而形成聚落,「隘寮」的地名也隨之而形成。
聚落的變遷 雙溪口隘約位於今鹽埔鄉振興村鄰近一帶,亦即早期的隘寮聚落即位於這一帶,所以目前當地還有久愛(舊隘寮)的地名。早年的隘寮溪每逢夏秋之交,經常氾濫成災,溪流的變遷,使得昔日的隘寮聚落被一分為二,於是有了「舊隘寮」與「新隘寮」之別。根據今隘寮村順天宮的落成記所載,其發生時間為道光元年(1821),但官方文獻則沒有相關的資料可查證,不過後來於光緒14年(1888)所繪製的港西中里圖,已有舊隘寮庄與新隘寮庄之分。
到了日治初期,根據明治36年(1903)阿猴廳熟蕃庄戶口表記載,新隘寮有125戶,人口703人;舊隘寮有42戶,人口205人,顯然新隘寮聚落的規模比舊隘寮大得多。所以次年(1904)所繪製的台灣堡圖(如圖一),我們果然發現新隘寮比與舊隘寮來得大,而且兩個聚落隔著溪流遙遙相望。原來的新隘寮聚落位於今隘寮村西方約二公里處,在大正9年(1920)因隘寮溪水患,而遭致毀庄,居民才遷徙到現址,居民大致分居兩處,即所謂的頂寮與下寮,但大家還是稱這裡為新隘寮(日治時期的戶籍記載)。光復後新隘寮的說法還沿用了很久,所以昔日這裡的公車站名即稱新隘寮,不過近年來大家均通稱隘寮了,因為光復後這裡就稱為隘寮村了。
而舊隘寮的變遷則比較小,日治時期隘寮溪整治時,為了溪流改道的需求,西瓜園庄被遷移至今址(西瓜園原位址如題一),鄰近即為舊隘寮。而現在兩地幾乎已相連在一起,還好行政的區劃上分屬久愛村與振興村,而且各有自已的祭祀圈,即代表著各自不同的開發源流。
族群關係與地方的開發 清代官方將台灣西部沿山一帶劃為番界,不准漢人進入,又在沿山的隘口要地撥派平埔族看守,所以在早期的隘寮庄是個平埔族聚落。不過因漢人的越界侵墾,加上禁令的鬆綁,所以漢人也先後進入,尤其清代後期。另外牡丹社事件(1874)後,官方對原住民不再設界封禁,而改以積極撫墾政策,尤其劉銘傳撫台期間,設有「撫墾局」,以為山地行政專責機構,全面對原住民施以訓教與耕讀。由於隘寮地區是沿山一帶的要地,所以設有蕃薯寮撫墾局隘寮分局,根據文獻(鳳山縣采訪冊)的記載,當時的撫墾局要員陳國馨,在新隘寮募建供奉太子爺的保安宮,並辦理社學(新隘寮設社學,舊隘寮則為番社學),對居民施以教化;同時又開闢灌溉渠道,以獎勵生產。由此看來,在清末隘寮地區已有不少的漢人,尤其是新隘寮,所以才設立社學供漢人就讀。
到了日治時期,漢人的移入更多,在明治33年(1900)時,伊能嘉矩(日本學者)前往山地踏查時,路過新隘寮,而有了以下的記載:「最初阿猴社的平埔族為了拓展生計遷到蕃仔寮,但是在這裡又被隨後趕到的閩籍漢人所侵占,大約六、七十年前再度遷到隘寮,現在有四十多戶,與七十多戶閩人為鄰,因此阿猴社族人固有的語言、習俗一點也沒有留存,我們可以了解他們已經相當漢化了。」所以在日治初期時,當地的漢人已多於平埔族了。由於漢人強勢的文化,彼此由於混居在一起,加上通婚的關係,於是平埔族人勢必逐漸漢化。
另外在日治期間,因原住民與漢人之間的關係已趨緩和,由於生活上各有所需,所以彼此的交易活動很頻繁,所以在新隘寮即有所謂「山地交易所」的設立。原住民將茅草、芋頭及獵物等山產背至交易所,以換取生活所需的米、酒、鹽及布匹等。當時的山地交易所即位於隘寮國小舊址(舊址時尚為分校),是由隘寮的望族顏家所經營。
前述新隘寮後來又遭毀庄,而且隘寮溪於昭和13年(1938)完成整治前,還是經常氾濫,所以新隘寮庄在今址重建,勢必歷經一段艱辛的歲月。根據日治後期的戶政資料,新隘寮的住戶僅54戶而已,可見當時的大水患,使得居民四散,只有部分的居民遷入今址而已。
昔日的隘寮地區由於到處都是溪埔地,光復以後,吸引許多外地人前來拓墾,其中包括不少的退伍軍人,尤其是民國50年時,政府在隘寮村南邊的河床地,成立了汾陽新村,以安置從滇緬撤退來臺的國軍(單身者),他們胼手胝足的墾荒,終於建立了家園;而北邊蹦空口的發展則是一日千里,因為這裡位處山地的出入口,已無水患之虞,各地來的移民在此匯集,使得隘寮村人口大增,民國60年代初期,人口已達2600餘人了。
行政的歸屬 隘寮地區直到清代後期才有較明確的行政區劃,當時歸屬鳳山縣港西中里管轄;而在日治時代的前期,隘寮、老埤、犁頭鏢、番仔厝等四庄稱老埤區,歸由阿緱廳(原阿猴廳於明治38年改阿緱廳)治直轄,隘寮庄即包括新隘寮與舊隘寮兩個聚落。到了大正9年(1920)地方的行政體系改變,原有老埤區取消,新的行政區劃-內埔庄(等同於現在的內埔鄉)成立,於是隘寮庄改稱隘寮大字(仍轄有新隘寮與舊隘寮),歸屬內埔庄管轄,而到了昭和7年(1933),舊隘寮被劃改歸鹽埔庄,隘寮大字則僅指新隘寮而已。本省光復後,隘寮大字改稱隘寮村,轄區包括現在的隘寮與水門兩村,後來水門日漸繁榮,民國63年當地人口已有1100餘人,於是由隘寮村劃出自行成立為村。
結語 昔日隘寮地區由於位處不穩定的河域,造成聚落有很大的變遷,所以才有新、舊隘寮之分,因此兩地居民有著血緣的關係;另外因國家力量的操弄,讓不同的族群先後的前來,也使這裡的開發有著多元的面貌。而自從隘寮溪完成整治後,這裡終於有了穩定的發展,近年來的繁榮更是一日千里,或許過去的艱辛歲月逐漸為後一代所淡忘,然而飲水思源,隘寮地區的開發歷史,是值得大家一起來探討與了解的。